English 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支持项目 >>“大爱初心”征文

支持项目

红土地上的真情记忆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979年,李教授受国家卫生部的委派,带着对云南各族人民的关爱、对麻风防治事业的热情踏上了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红土地,她从此便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在这之后不久,我便认识了李教授,那时的我刚20出头。正是在李教授优秀的做人品质,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感召下,让我坚定了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了消除麻风病危害的目标在云南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心和决心。李桓英教授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

  40多年来,李教授用脚步丈量着云南防治麻风病的战线长度,她先后30多次到云南开展调研和指导工作,几乎跑遍了全省。她常说:“我对云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里是我这些年来跑的最多的地方,似乎我也快变成云南人了,云南就好似我的第二故乡”。时至今日,期颐之年的李桓英教授依然不忘云南麻风防治事业。我把李桓英教授40多年来在云南的一些感人、令人难忘的真情记忆回忆如下:

  一、不是亲人胜亲人,用无私的爱唤醒社会,她成了麻风患者口中的“李妈妈”

  数年前,已是90多岁高龄的李教授,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西双版纳。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的手治愈的麻风康复者们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而他们的子孙们听说了李教授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他们的恩人李教授一面。如果不是李教授,他们可能至今都还在背着“麻风病人家属”的包袱,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更谈不上上学、打工。在他们的心中,李教授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那里不仅自然风光美丽,民族风情浓郁,也是热带病的高发地区之一。尤其是麻风病的流行,曾经给各族人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对麻风病采取了积极防治措施,使大量病人获得了新生,重新回归社会。但是,由于我省94%为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偏见根深蒂固,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山寨,仍有许多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他们的子女也无法享受最基本的教育。

  1979年,第一次来到云南的李桓英教授,先后跑遍了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两县的六个麻风寨。当她第一次走进勐腊县的一个叫南醒麻风寨时,她居然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就与病人亲切握手,为他们仔细检查身体并将病人的鞋子脱下,摸摸里面有没有砂粒。不光如此,她还敢喝病人家的水、吃病人家里的饭。这在当时,作为从事麻风防治的工作人员想都不敢想。李教授告诉大家:麻风病的传染性并不强,人们之所以害怕,主要是因为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出现的肢体畸残,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同到的县长、乡长看到北京来的专家都不怕,也勇敢的第一次与麻风病患者握了手。

  李桓英教授尊重科学,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她对待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唤起更多的人去关心和爱护麻风患者。

  二、勇于开拓创新,以科学精湛的技术把麻风患者“由鬼变成人”

  1983年春节前夕,李桓英教授经过精心的准备,带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和药品,再次来到了云南。同云南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及当地麻风防治专业人员一道,第二次走进南醒麻风寨,开始了全国第一个24个月疗程的联合化疗现场试点。当初,由于短程联合化疗在世界上应用刚刚开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地的群众、麻风患者,甚至一些政府领导和麻防专业人员对只用24个月的疗程就能治好麻风病,持怀疑态度。开展短程联合化疗无疑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如果失败,不但解除不了病人的疾苦,而且还会加深“麻风是不治之症”的错误认识,社会上恐惧、歧视麻风病的现象将会更加严重。但是,为了尽早把麻风患者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保护他们的后代不再受麻风病的折磨,她说她宁愿承担这种风险和压力。她很坦然地告诉大家:“创新就会有风险,怕担风险就会守旧。”为确保联合化疗现场试点项目的成功,她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亲自组织制定现场试点项目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她不顾高龄,克服了山路的颠簸、高温和虫咬等种种困难,先后十五次亲临工作现场。每次从昆明乘三天汽车到达现场后,她总是不顾一路的疲劳,第二天就投入工作。李桓英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性格倔强、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创新的老专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勐腊县南醒麻风寨的短程联合化疗现场试点终于获得了成功。所有病人经过两年的治疗全部治愈,经十年的监测无一例复发。曾有一名患者发自肺腑地说:“麻风病把我们变成鬼,是李教授又把我们由鬼变成了人。”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内的专家曾多次到现场考察,对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0年4月17日在南醒村隆重召开了“麻风寨”摘帽庆祝大会,南醒“麻风寨”更名为“曼南醒”,从此纳入行政自然村管理。

  勐腊县联合化疗试点的成功,给我省麻风防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在我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联合化疗试点首先扩大到23个县,于1989年在全省全面推广。通过联合化疗的实施,加快了我省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全省129个县中已有112个县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三、病人第一、事业至上,一生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不懈努力

  李桓英教授总是以病人第一、事业至上,时至今日仍然无私地为麻风防治事业奉献着。她这种敬业精神,一直是我省广大麻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1987年的夏天,正值雨季,李教授从文山返回昆明途中,因山陡路滑,不幸汽车翻滚到了路边的玉米地里,造成她右锁骨骨折。当省卫生厅和省皮研所的领导怀着焦急的心情到医院看望她时,她却无所谓地跟大家开玩笑说:“没关系,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概率,按我乘车的次数来讲,也应该发生了。”就这样,她仅在医院住了两周,就缠着绷带,拒绝护送,一个人返回到北京。

  那是1993年年底,文山县有一位学习成绩优秀、风华正茂的高三女学生,就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这位女中学生心灵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疾病是无情的,可女孩是幸运的。就在这时,李桓英教授来到了文山。当她得知这位女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心里非常着急。随后,在当地医生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位女中学生。李教授在为她作了仔细地检查后,耐心又充满自信地给她讲:“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并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决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教授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专门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了既不降低疗效,又避免了皮肤染色的治疗方案。并要求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规则治疗,决不能影响学习。过后,李教授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没有辜负李教授的期望,考上了昆明一所大学的外语系。现在,她不仅病治好了,没发生任何畸残,而且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教师。

  李桓英教授始终没有忘记勐腊县曼南醒村经她的手治好的病人,不仅牵挂着他们的残疾是否加重,而且还特别想看看村子里的变化。记得有一次,李桓英教授再一次来到曼南醒村,看见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她非常激动地说:“我又来看你们了,看见你们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在村里,她耐心细致地为他们作检查,教他们如何做好自我护理,防止残疾加重。得知村民们种植的橡胶林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村里通了电,看上了电视,破旧的草顶竹楼变也成了宽敞明亮的瓦顶竹楼,村民家里不仅有了摩托车,还有不少人家买了小汽车,村里的姑娘嫁到了外村,外村的男女也到该村落户。李桓英教授看到这些变化,感到十分欣慰。

  40多年来,李桓英教授在消除麻风病危害的征途中,多次遇险受伤,但从没有动摇过她的决心。如今百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依然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彻底消除麻风病,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40多年来,李桓英教授深深眷恋的是麻风防治事业,情系梦牵的是那些她怀有亲人般感情的患者。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高治国同志,曾在一次党内组织生活会上给予她高度评价,称她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并号召党员向她学习。

  李桓英教授,四十年风雨兼程,南疆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不知洒下了她多少辛勤付出的汗滴;南疆的月,不知照白了老人多少缕青丝。为了消灭肆虐了人类几千年的麻风病,她把满怀的热情和爱心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云南边疆各族群众。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云南省疾控中心及全省麻防工作者衷心祝福李桓英教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云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杨军

  2020年7月30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