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糖尿病风险,掌握应对之策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个常见的慢性疾病,全世界范围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梳理糖尿病的应对之策。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让我们对糖尿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卫士。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办?降糖药是不是吃上就不能停了?请听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冰、主治医师苗志荣进行讲解。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多尿是指排尿频次增多和排尿量增多,严重者每半小时就会排尿1次。多饮是指饮水量和饮水频次相较于正常时期都有增加,常感到口干、口渴。多食则是在进食后很快感到再次饥饿。虽然进食量增多,但是体重反而快速下降,甚至1月内体重下降超过4公斤。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
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所以有以下症状时,也需要引起关注,包括:疲倦、乏力、口干、易饥、视物模糊、皮肤瘙痒、多汗、反复牙龈炎、泌尿系感染、伤口迁延愈合等。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诊断的方法包括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糖耐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要求是静脉空腹血糖,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而如果是空腹指血糖≥7mmol/L,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需要进行静脉抽血确认。同样,随机血糖≥11.1mmol/L也是指的静脉血糖,不考虑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即为随机血糖。如果说空腹或者随机血糖没有达到上述水平,而我们高度怀疑存在血糖问题,还可做糖耐量的检查,除了空腹抽血外,饮用含有75g葡萄糖的液体,2小时再次抽血查静脉血糖,看是否达到11.1mmol/L以上。当然,我们有时也会查包括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在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这是为了更全面的评估血糖、胰岛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目前,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以被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除了7.0、11.1、6.5%这几个数值需要我们了解以外,我们说糖尿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如果有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多一少”症状,那么一次血糖异常的数值足以诊断糖尿病,而如果没有典型的症状,还需要改日在复查确认,避免一些短期的血糖影响因素,导致糖尿病的过度诊断。
血糖高点,又没有不舒服,还需要管理血糖吗?
血糖水平的轻度升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足以引起特别严重的症状,那么是不是血糖就不用管了?实际上,血糖的管理不是终极目标,血糖的管理真正目的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往往是这些急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症,其中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引起急性并发症的诱因与胰岛素治疗不当、感染、急性胰腺炎、心脑血管意外、使用了诱发高血糖危险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部分精神科的药物等等。可以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的加重,呕吐、腹痛、脱水、虚弱无力、意识模糊,甚至陷入昏迷。所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带来冠心病、脑梗,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办?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五驾马车”缺一不可,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使用和血糖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是影响糖尿病控制的关键,通过门诊、互联网等途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识别潜在风险,了解应对措施,对于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大有裨益。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降糖治疗的基石,我们的患者有时可能会觉得难以坚持,甚至主动要求大夫给开降糖药,其实我们即使处方了降糖药,也是要使用配合生活方式的治疗,否则血糖的管理不会理想。而如何评估血糖是否达标,是否需要调整治疗,血糖的监测会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当然,也建议定期完善糖化血红蛋白,根据血糖情况每3-6个月可以进行一次。
降糖药是不是吃上就不能停了?
我们好些患者对降糖药有顾虑,认为一用上药就会形成依赖,就停不掉药了,所以血糖即使已经很高,也不愿意用药。其实,停不掉药并不是对药物的依赖,而是糖尿病疾病本身的发展引起,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合并了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不全,导致我们机体无法正常处理糖类,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应用药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胰岛素抵抗,或者促进胰岛素分泌,是在帮助我们的机体更好的工作。当然,对于一些糖尿病病程较短、基础体重较大、胰岛功能仍有保留的患者,经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强化治疗、减重代谢手术等手段,也有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所以停药也不无可能,关键在于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我们怎么做。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是个体化的,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在4.4-7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HbA1c(糖化血红蛋白)<7%。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至尽量接近正常)。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低血糖的问题,如果出现心慌、手抖、饥饿、大汗、面色苍白、虚弱无力,条件允许要及时测血糖,血糖低于3.9mmol/L,则属于低血糖,建议我们的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糖块、糖水、果汁类食物,出现上述症状或有明确低血糖,建议进食15-20g糖类食物,15分钟后监测血糖,直到低血糖纠正。
糖尿病患者是不是血糖控制达标就够了?还需要关注其他指标吗?
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管理,除了血糖控制达标以外,我们还要对血压、血脂、体重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同时现在也强调以并发症为中心的管理策略,比方说,如果合并了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没有用药禁忌的话,我们会更加推荐使用GLP-1RA(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等,这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以及改善心脑血管获益。如果存在蛋白尿、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我们会更加推荐使用SGLT2(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脏疾病进展的风险。我们现在药物、手段越来越多,对于糖尿病的管理远不止于对于血糖的控制,提高健康状况、改善生活质量、让患者取得长期获益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介绍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刘冰
出诊地点:西城院区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下午
专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苗志荣
出诊地点:西城院区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下午
专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