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侵蚀性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常见病种,尽管其影响广泛,但许多人对该病的认识仍然有限。由于诊断的不及时以及治疗的不规范,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表现有哪些?类风湿关节炎该如何进行治疗?有哪些提前预防的措施?请听北京友谊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周明珠、医师刘慧兰进行讲解。
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直白一点解释,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症状是反复的全身多关节肿痛,同时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有自身抗体,比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患者除了关节受累,还会出现全身多系统受累,比如皮肤血管炎、肺间质病变等。类风湿关节炎需要长期治疗。
很多患者确诊了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担心关节畸形的可能,有些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关节畸形的发生与病程密切相关,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残疾率升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 年及大于等于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和61.3%。关节功能丧失的确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和经济负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希望,近二十年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大量新药的不断涌现,而且很快进入到临床应用中,生物制剂、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实际应用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随着达标治疗理念的逐步贯彻,越来越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甚至完全缓解,预后已有明显改善,畸形的发生已明显降低。
哪些人容易患类风湿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还不明确,它是一种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多种免疫细胞、炎症通路、细胞因子均参与疾病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遗传、环境、性激素水平等,举例几个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 遗传:直系亲属患病比无亲属关系个体高2-4倍。因此家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个人,出现关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患病情况。
● 性激素:女性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的患病比率为4:1,就是说每5个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中有4个是女性。我国研究数据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平均确诊年龄为48岁,因此中老年女性为类风湿关节炎好发年龄,出现关节症状需及时就医。
● 吸烟:尤其是大量吸烟的人患病风险增加。建议有无关节症状的患者均需要戒烟。
如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改善关节肿痛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早诊断、早治疗、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甚至完全缓解症状。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和患者需共同参与,充分沟通,协商一致,制定方案来进行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如洛索洛芬钠、美洛昔康、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对缓解患者的关节肿痛,改善全身症状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能有效抑制疾病进展。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肝和肾功能损害以及可能增加的心血管不良事件。
● 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硫酸羟氯喹等。是标准起始用药,国内外指南推荐一旦确诊类风湿关节炎,需立即开始治疗,首选为DMARDs。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慢,大约需1-6个月,不具备明显的止痛和抗炎作用,但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进展,是“治本”的药物。此类药物多为口服制剂,常见不良反应为脱发、腹泻、皮疹、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因此使用中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能迅速改善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在重症伴有心、肺或神经系统等受累的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其剂量依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药物副作用较多且严重:如增加感染风险、高血脂、高血糖、向心性肥胖、骨质疏松、缺血性坏死、高血压等。目前指南中已不推荐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推荐局部应用和短疗程使用。
● 生物制剂或靶向合成的DMARDs: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托法替布、巴瑞替尼、乌帕替尼等。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传统合成DMARDs治疗3个月疾病活动度改善<50%或6个月未达标者,应根据有无合并预后不良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合并预后不良因素或糖皮质激素减停失败者,应及早联用一种生物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各种靶向药物的选择无优先推荐。生物DMARDs或靶向合成的DMARDs可以直接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疾病进展、起效快、抑制骨破坏的作用明显,患者总体耐受性好。主要不良反应为局部注射反应,感染几率增加。
如何监测随访?
对初治或中高疾病活动度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每月监测疾病活动度;治疗后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者,可每3-6个月监测1次;如果治疗3个月疾病活动度改善<50%或6个月未达标,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实际中,很多患者不规律监测,经常提问为什么总抽血。对于慢性疾病,长期监测随访时必须的,及时了解病情活动程度。像类风湿关节炎这类疾病,通常应用多种药物长期治疗,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也是必须的,为了及时发现药物相关副作用。
治疗没效果,需要换药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怎样判断治疗有没有效果,应用药物后要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有效。
有的患者提出,我都吃了一个月药了,还是关节痛,这些没效果,我要换药。但是DMARDs起效通常较慢,一般1-3个月,没有到达3月的评估,不能判断药物治疗无效。
对于治疗3个月疾病活动度改善<50%或6个月未达标,指南推荐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更换DMARDs或者启动生物制剂治疗。
患者想停药,该怎么办?
临床工作中,医生经常可以听到患者对于用药的担心与抱怨,同时会有患者试探性地询问,是否可以停药。目前国外最新指南推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控制稳定,可以逐渐减量应用药物,不推荐停用药物。
有些患者担心长期应用药物的副作用,有些患者觉得关节已经不疼了,所以可以不用药了。我们要了解到,经过治疗后关节痛消失是药物治疗有效的表现,也是疾病得到控制的情况,如果停用药物,那么关节肿痛还会再次出现,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反复复,不利于长期达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稳定,而且用药过程中,需要患者坚持接受随访和监测,以便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可及时发现。
作者介绍
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周明珠
出诊地点及时间:
西城院区:周一下午,周二、周五全天
专长: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IgG4相关性疾病、腹膜后纤维化等风湿病的诊治。
风湿科:医师
刘慧兰
出诊地点及时间:
西城院区:周二下午
专长: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强直性脊柱炎、IgG4相关性疾病等。
- 标签:
上一篇: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下一篇: 应对减重术后平台期,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