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尤需当心“情绪病”
在门诊中,时常遇到一些患者感到身体不适,却无法通过常规的化验检查找到原因,最后转诊至精神心理专科才发现端倪——由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造成的躯体症状表现。而这种情况,在春天尤为常见。
春季是四季中温度、湿度、气压等天气变化最无常的季节,人体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波动时,身心调节机能容易紊乱失调,加重心理问题或诱发精神疾病的发生或复发。今天,有请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林子乔为大家介绍春天有哪些常见的“情绪病”,以及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帮助大家摆脱疾病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胃肠是表达情绪的器官
27岁的小张因经常腹痛、腹胀和腹泻而苦恼万分,尤其是在每年春天肠胃“闹”得最凶,严重时还会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他在多家医院消化科就诊后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只能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在消化科医生的建议下,小张走进精神心理门诊,最终被诊断为焦虑和抑郁,经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肠胃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大家比较熟悉的消化道溃疡、出血、肿瘤、梗阻等消化系统器官病变,叫作器质性胃肠病,像小张这样的“胃肠功能紊乱”在临床中被称为“功能性胃肠病”,是由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常见的有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泻或便秘,以及功能性食管病等。如果通过抽血化验、粪便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测、食管pH、胃肠镜、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未发现脏器病变,或者检查结果不能解释症状表现,患者又确实存在胃肠不适症状时,可考虑为功能性胃肠病。
胃肠道的反应为何会跟情绪有关呢?因为胃、肠都是表达情绪的器官,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人体神经系统中有一个“脑-肠轴”双向通信系统,情绪变化会通过这个系统向胃肠发送信号,影响胃肠的蠕动、分泌和吸收等功能,反过来,肠道菌群等胃肠状态也可通过神经递质、免疫系统等影响情绪状态。在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后,除了改变生活习惯,积极调整情绪,减轻压力以外,消化科的对症治疗联合精神心理科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心理治疗通常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该病虽然有反复或间歇发作的特点,但属于良性疾病,可控可治。
焦虑可导致心脏病症状
王女士最近经常心悸、胸闷气短,不敢运动,也不敢外出旅行,生怕自己发生猝死。心脏科医生对其检查后,没有发现严重的心脏问题,考虑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并建议她去精神心理科就诊。精神心理科医生发现,王女士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睡眠很差,再加上更年期和春季频繁感冒,整个人的身心状态都不佳,诊断为“焦虑状态”,服用抗焦虑药物后,心悸、胸闷的症状得以缓解。
“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是由于精神心理问题或神经功能失调出现的以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心血管疾病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心脏科和精神心理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没有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和器质性心脏病,或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两者相互影响。
临床上,很多患者因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等情绪不稳定,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之发生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心脏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并不固定。尽管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观症状感受较重,但仍属于良性疾病,经对症治疗能获得较好疗效。
6招调节春季情绪不稳
中医很早就发现了情绪和身体疾病的密切关系,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理论。精神心理学上也有个术语叫“躯体化症状”,当人们压力累积、情绪波动过大,又无法将情绪用适当的言语或行为表达出来时,身体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
情绪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体内的激素水平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紧张激动时肾上腺素会升高,开心愉悦时内啡肽分泌增多,长期压力较大会使皮质醇升高。而且,长期受困于负面情绪还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如何调整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春季是精神心理问题相对高发的时段,大家该如何调整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呢?
1.规律作息 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让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有效的放松休息。中午适当午休,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半个小时左右。白天尽量不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以免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2.适量户外运动 春季经常到户外晒晒太阳,每次30-40分钟,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户外运动可以选择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有利于促进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让人产生轻松愉悦感。
3.注意饮食结构 适量多吃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护肠胃功能,进而影响情绪。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或者兴奋神经的饮品,以免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失眠等不适。
4.避免自我封闭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如约朋友逛街、吃饭、打球、聊天等,这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帮助自己调整情绪。
5.接纳自己的情绪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情绪体验,不要对自己的情绪过多否定和对抗,应让情绪自然流动和释放。
6.调整思维方式 尝试多角度、灵活地思考问题,逐渐用积极、理性的自动思维取代消极、非理性的自动思维,多看看事情积极的一面,更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作者介绍
神经内科:医师
林子乔
出诊地点及时间:
西城院区:周二、周五全天
通州院区:周四全天
专长:焦虑抑郁、失眠、强迫症、厌食与暴饮暴食、不明原因躯体不适。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