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难题,协作有解
有些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身上某些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不是平整的痕迹,而是一些凸起的"肉疙瘩"。这些并非普通瘢痕,而是皮肤修复机制失衡导致的异常增生——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一种病理性疤痕,表现为皮肤伤口愈合后形成的过度生长的、超出原始伤口边界的异常疤痕组织,属于一种良性的纤维增生性肿瘤。瘢痕疙瘩具体有哪些症状表现?好发在哪些部位?治疗方式有哪些?北京友谊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医师王友彬、放疗科主治医师王长胜为您答疑解惑。
瘢痕疙瘩有哪些症状表现?
核心特征
与普通疤痕或增生性疤痕的区别如下:
1、超出原伤口范围:这是最关键的诊断特征。瘢痕疙瘩会像“蟹足”一样向周围健康的皮肤侵袭性生长。
2、持续生长:通常不会自行消退,反而可能随时间推移缓慢增大。
3、极少自行萎缩:不像增生性疤痕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变平变软。
外观
1、隆起性肿块:明显高出周围皮肤表面。
2、形状不规则:常呈结节状、团块状或具有典型的“蟹足状”或“蝴蝶状”向外延伸的边缘。
3、颜色:早期多为鲜红色或粉红色(充血状态),后期可能变成暗红色、紫色或棕色,甚至色素减退。表面可能发亮。
4、质地:通常坚硬、坚实或有橡皮样感觉。
5、表面:可能光滑,也可能比较粗糙。
主观症状
1、瘙痒:这是非常常见且显著的症状,程度可以从轻微到剧烈难忍,尤其在病变活跃期或出汗、衣物摩擦时。
2、疼痛或触痛:不少患者会感到自发性的疼痛、刺痛感,或者按压时感到明显疼痛/压痛。疼痛可能持续也可能阵发性。
3、烧灼感:部分患者会描述有灼热感。
4、紧绷感:由于肿块较大或位于关节部位,可能导致皮肤紧绷、活动受限。
以上症状可能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生长特性
1、进行性增大:即使原始伤口已愈合很久,瘢痕疙瘩仍可能缓慢生长。
2、易复发: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极高(甚至超过50%),且复发后的瘢痕疙瘩可能比原来更大。因此通常需要综合治疗。
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
瘢痕疙瘩最常见于张力较大或皮脂腺丰富的区域: 胸前区(尤其是胸骨前)、肩部、上背部、耳垂(尤其在穿耳洞后)、下颌、偶尔可见于面部其他部位、四肢等。
瘢痕疙瘩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生理层面的危害
1、持续且显著的痛苦症状。
2、剧烈瘙痒: 最常见且顽固的症状,尤其在夜间、出汗或衣物摩擦时加重,严重干扰睡眠和日常生活。
3、疼痛或压痛: 自发性的刺痛、灼痛或按压痛,影响舒适度和活动。
4、感觉异常: 烧灼感、紧绷感或麻木感。
5、局部组织功能受限。
6、关节活动障碍: 若生长在关节部位(如肩、肘、膝、颈部),坚硬的瘢痕会限制关节活动范围,导致屈伸困难,影响运动功能。
7、皮肤张力增加: 大面积瘢痕疙瘩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紧绷、僵硬,影响邻近组织的正常活动(如转头、挺胸)。
8、继发感染与破溃风险:
9、表面皮肤菲薄、干燥或反复搔抓可能导致破损、渗液甚至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感染会进一步刺激瘢痕增生,形成恶性循环。
10、影响邻近器官功能(特殊部位):
11、耳部: 巨大耳垂瘢痕疙瘩可能影响佩戴眼镜、耳机或助听器。
12、眼周: 可能牵拉眼睑导致闭合不全(睑外翻)。
13、口周: 影响张口或嘴唇活动。
外观与美容层面的重大损害
1、显著毁容:隆起、坚硬、色泽异常(红、紫、褐)、边界不规则(蟹足状)的肿块,尤其好发于暴露部位(胸前、耳垂、肩部、面部),对容貌造成极大破坏。
2、体积可能持续增大,外观影响日益严重。
3、无法被衣物完全遮盖。
4、常见部位如胸前区、锁骨处、上臂等,在穿着常规领口衣物时仍可能显露,迫使患者改变着装习惯(如常年穿高领衫)。
心理与社会层面的深远危害
包括产生严重心理负担、自卑与社交焦虑、导致抑郁情绪、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学业事业,以及产生较高的医疗费用等。
治疗难度与高复发率的特殊挑战
1、治疗抵抗性:对常规外用药物(如硅酮制剂、激素药膏)反应差。单一疗法(如单纯手术切除)效果不佳。
2、极高的复发率:为核心危害之一。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可高达45%—100%,且复发后病变范围常比之前更大、更严重。需要综合治疗(如手术联合术后即刻放疗、激素注射等)才能降低复发率,但仍有复发可能。
瘢痕疙瘩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遗传易感性
1、家族史:约5-10%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高3-6倍。
2、基因变异:涉及TGF-β信号通路、免疫调节、胶原代谢等基因异常,导致伤口愈合调控失衡。
3、种族差异:黑人、亚裔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白人。
关键外因
1、皮肤损伤:
明确损伤:手术切口、深部撕裂伤、烧伤与暴力穿刺伤。
微小创伤:痤疮,尤其是囊肿型痤疮、水痘/带状疱疹皮损、疫苗接种或药物注射、蚊虫叮咬后反复搔抓、耳垂穿孔、剃须刮伤、纹身等。
伤口处理不当:清创不彻底、异物残留、缝合张力过大或感染。
2、炎症:伤口持续炎症>3周,显著增加风险。
瘢痕疙瘩患者的特殊饮食禁忌
患者饮食生活总则为: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避免饮料),不熬夜,情绪稳定。
此外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无需特殊禁忌,但需警惕的饮食因素
1、高糖食物 :限制精制糖(蛋糕、奶茶)、高升糖指数食物(白面包、糯米)。
2、高脂/油炸食品:减少炸鸡、薯条、人造奶油摄入。
3、酒精:严格限制或戒酒,尤其治疗期间。
4、辛辣食物:可能加剧瘙痒感。若食用后瘙痒明显加重,则减少辣椒、芥末、花椒摄入。
推荐优先选择的抗炎饮食
1、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鱼(三文鱼、鲭鱼)、亚麻籽、核桃。
2、高抗氧化食物:深色蔬果(蓝莓、紫甘蓝、菠菜)、绿茶、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
3、优质蛋白:鸡蛋、鸡肉(去皮)、豆制品、低脂乳制品。
4、维生素C与锌:柑橘类、猕猴桃、牡蛎、南瓜籽。
需个体化观察的“争议性食物”
1、牛羊肉等红肉:部分患者认为其是“发物”,但无循证依据。若食用后瘢痕红肿瘙痒加剧,可暂时避免。
2、海鲜:富含锌和硒利于修复,但少数人对虾蟹过敏可能诱发瘙痒。非过敏者无需忌口。
3、大豆及制品:含植物雌激素,理论上有促纤维化风险,但日常饮食量极少产生影响,可正常食用。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1、药物注射疗法: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 5-氟尿嘧啶(5-FU)。
2、手术切除:包括单纯切除缝合、瘢痕疙瘩切除局部皮瓣修复、瘢痕疙瘩切除穿支皮瓣修复、瘢痕疙瘩切除扩张皮瓣修复、瘢痕组织切除瘢痕疙瘩表皮下血管网修复。
3、光治疗:点阵CO2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DL):针对红色增生疤痕,封闭血管减少充血;非剥脱点阵激光,其恢复期短,适合浅表疤痕。
4、压力疗法:定制压力衣(20-30mmHg)持续压迫疤痕,抑制血供,需每日佩戴10小时,持续6-12个月。
此外,还有硅酮制剂、冷冻治疗、放疗、高压氧治疗等治疗方法。
瘢痕疙瘩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手术辅助放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综合优势为:
三重降低:降低复发率(从大于50%降低到小于10%)、降低增生动力(抑制细胞+血管+炎症)、降低功能损伤(关节活动改善)。
三重提升:提升美观度(精准照射减少畸形)、提升治疗效率(短疗程、微创)、提升生活质量(缓解痒痛、恢复社交信心)。
疗效最大化依赖于严格时效性(术后24小时内放疗)和个体化方案设计。其关键是多学科协作(整形外科+放疗科)确保从手术到放疗的无缝衔接。
瘢痕疙瘩辅助放疗方法有哪些?
1、浅层放射治疗(SRT-100)
浅层放射治疗是采用低能量X射线(穿透深度0.5-5 mm),通过计算机系统精准控制剂量,靶向作用于真皮浅层,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和微血管增生,同时减少对深层组织的损伤。
它的优势包括安全性高:穿透浅,适用于面部、耳垂、前胸等敏感部位,避免器官损伤;副作用小:色素沉着发生率低(约17%),且多可逆,罕见永久性白斑;便捷性:单次治疗≤30分钟,无需住院。
2、电子线放疗(高能电子束)
电子线放疗是使用直线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穿透深度可调,通过组织补偿器和挡铅技术精准覆盖瘢痕靶区,破坏异常细胞。
它的优势包括深度可控:适合较厚瘢痕(如肩背、腹部);剂量均匀:多体位照射方案解决不规则瘢痕的剂量分布问题。
3、同位素敷贴放疗: 锶-90敷贴、磷-32敷贴。
瘢痕疙瘩放疗安全吗?
放疗副作用以局部皮肤反应为主,全身性影响较少见,且多数可控:
局部皮肤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多轻症。
1、急性反应:治疗区红肿、干燥、瘙痒或脱屑(发生率60%-80%),通常2-4周内缓解。
2、色素异常:约17%-30%患者出现色素沉着或减退,多数在6-12个月逐渐消退。
3、罕见严重损伤:溃疡或感染发生率<5%,多见于剂量控制不当或护理不足的患者。
全身性影响:少见,需警惕特殊人群。
1、疲劳感:约20%-30%患者出现短暂乏力,休息后可缓解。
2、骨髓抑制:极罕见(<1%),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需监测血常规。
3、器官特异性风险:如胸背部放疗可能引发轻微放射性肺炎(<2%),腹部放疗偶见恶心(发生率5%-10%)。
长期潜在风险:低概率但需关注。
1、皮肤萎缩或纤维化:发生率<3%,与累积剂量相关。
2、理论致癌风险:研究显示,瘢痕疙瘩放疗后皮肤癌发生率极低(<0.1%),且多与高剂量历史疗法相关,现代精准放疗风险进一步降低。
瘢痕疙瘩放疗后注意事项
1、防晒:治疗后严格防晒6-12个月,避免紫外线诱发色素沉着。
2、皮肤修复:使用无刺激保湿剂(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避免摩擦或搔抓。
3、联合疗法增效:如加用硅酮贴片,或放疗后辅以脉冲染料激光减少红斑。
专家介绍
整形美容科:主任医师
王友彬
出诊地点及时间:
顺义院区:周五上午(知名专家门诊)
西城院区:周一上午(知名专家门诊)
通州院区:周四上午(皮肤治疗和创面专科门诊)
专长:瘢痕和创面修复,面部和乳房整形美容。
- 标签:
下一篇: 旅行中的“隐形冒险”:潜伏在风景里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