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麻醉日|精准麻醉 舒适诊疗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医疗中“无痛”“舒适”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些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幕后工作”。关于麻醉,很多人存在着一些疑问,全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麻醉会影响记忆力吗?老年人身体差,能承受麻醉吗?10月16日是“世界麻醉日”,值此之际,我们邀请到北京友谊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医师刘邵华、主治医师李佳仪为大家答疑解惑,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麻醉?
麻醉是“睡一觉”这么简单吗?
麻醉并不是简单的“睡一觉”,而是通过多种药物实现意识、疼痛、感觉及运动能力丧失的一种医学手段,这种感觉疼痛运动能力的丧失是可控且可逆的。
麻醉医生也不仅仅像大家想的“打一针”就没事了。在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了解病史,评估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做一些相关的查体,比如张口度、牙齿情况、头颈部活动度等。这都是为了判断麻醉风险,制定麻醉方案。
全麻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还需经历麻醉诱导、维持、苏醒等过程,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等几大类。在患者意识消失后,麻醉医生需要完成气管插管。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全程严密监测并精准调控药物剂量,维持手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结束后,患者会在麻醉恢复室密切观察一段时间,确保平稳苏醒、呼吸意识完全恢复,没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才算完成麻醉全流程。
麻醉医生如何进行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除了全程陪伴患者以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包括基础的监测:像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高阶监测:有创连续监测直接动脉血压、麻醉深度监测、凝血功能监测、血气分析监测(直接检测血液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导呼吸和循环调整)。
随着可视化诊疗手段不断更新,麻醉医生能熟练掌握各种超声技术,用可视化的直接影像替代经验判断,超声科更侧重“疾病诊断与病因排查”,与超声科不同,麻醉科应用超声的核心是“动态评估与精准操作”。
麻醉科超声的主要应用范畴包括以下几类:
·精准操作引导:如超声引导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神经阻滞麻醉等操作实时导航,降低穿刺风险、提升成功率。
·术中状态监测:比如经食管超声在心外手术术中监测,包括心脏结构与功能监测。
·危重症抢救指导:在休克、呼吸衰竭等紧急情况中,快速判断病因(如是否为心包填塞、肺栓塞),指导心肺复苏、液体容量、用药等抢救决策。
关于麻醉,患者需要知道哪些?
术前为什么要求患者“禁食禁水”?
禁食禁水是为防止麻醉时胃内容物反流误吸,避免引发吸入性肺炎、呼吸道堵塞,避免造成缺氧、窒息等严重问题。通常患者术前8小时不进固体食物、术前2小时不喝水,少量饮水也可能增加反流误吸的风险,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
麻醉过程中,患者会不会有感觉?
这主要由麻醉方式决定,全麻时患者会失去意识,通常听不到声音、感觉不到操作;局麻、椎管内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时,患者保持神志清醒,可能听到医生说话或感觉到轻微操作,但不会有痛觉感受。
全麻后,患者会不会醒不过来?这种风险有多大?
关于这点,大家不用担心,现代麻醉技术成熟,术前麻醉医生会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术中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能够量化地全程监测麻醉深度。健康成年人风险很低,高龄、有严重基础疾病者风险会略有升高,随着手术情况不同,苏醒时间会有改变,但全麻后醒不过来仍属低概率事件。
麻醉会影响大脑功能吗?
很多家长会担心麻醉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影响孩子考大学,同时,也有很多成年人担心麻醉后自己会变傻变笨。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正常剂量麻醉会影响记忆力或让人变笨。成年人单次常规麻醉不会对大脑功能产生长期影响;3岁以上儿童接受单次3小时内常规全麻,智力、记忆力与未麻醉儿童无明显差异,目前无直接证据表明麻醉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推荐幼儿进行择期手术,不紧急的手术推迟至3岁之后进行。
老年人身体差,能否承受麻醉?
多数老年人可承受麻醉,但因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麻醉风险比健康的年轻人略高一些。术前,麻醉医生会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认知功能,制定个体化方案,术中加强监测,比如术中连续测量直接动脉血压、麻醉深度监测、脑氧监测。可选择全麻联合神经阻滞,这种复合的麻醉方式,以减少围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降低围术期风险,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麻醉前需要停药吗?
需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类型决定,不可自行停药。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通常无需停用(部分特殊药物需调整,如ACEI、ARB类或利血平等);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可能需停用;如服用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则需要停药或更换为低分子肝素。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所服用的药物,具体停药方案需严格遵医嘱。
过敏体质人群会不会对麻醉药过敏?
过敏体质者对麻醉药过敏的概率较低,但依然存在可能对某一类麻醉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术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有明确麻醉药过敏或大豆蛋白类过敏史者,会选择替代药物。术中医生会备好抗过敏药物。并且,科内已制定完善的标准化流程,以应对突发过敏,需要抢救的情况。
无痛内镜、无痛分娩的“无痛”,和手术的麻醉是一回事吗?
原理相似(均用麻醉药物镇痛、镇静),但存在差异。无痛内镜的麻醉药物剂量更小、麻醉深度更浅,患者多处于浅睡眠状态,内镜检查结束后苏醒恢复得更快。无痛分娩根据选择的药物不同,药物浓度更小,使产妇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不影响运动功能,进而在不影响产程的情况下,更舒适。满足手术需求的麻醉剂量更大、麻醉深度更深,尤其是全身麻醉手术,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需满足手术全程无痛且生命体征稳定。
如果孕妇需要接受手术,麻醉是否会影响胎儿?
怀孕期间手术的麻醉对胎儿是否有影响,核心取决于孕周和麻醉方式:
· 孕早期(前12周):是胎儿器官分化关键期,麻醉药物理论上存在“致畸风险”,应尽量避免全麻。
· 孕中晚期(13周后):胎儿器官基本成型,应用全身麻醉较为安全,但可能会短暂抑制胎儿呼吸、循环,或通过影响母体血压导致胎儿缺氧,需麻醉中密切监测。
麻醉方式上尽量选择局部麻醉、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进入母体血液并通过胎盘到达胎儿的量极少,通常被认为是孕期手术的首选安全方案(如剖宫产的腰麻)。
但如果需要做胸腔、颅脑手术无法用局部麻醉必须全身麻醉时,也绝非禁忌,麻醉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组合,并全程监测母体和胎儿生命体征。
特别说明:孕期是否手术、选择何种麻醉,需由产科医生、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评估——只有当“手术获益(如挽救母体生命、处理紧急疾病)远大于麻醉和手术风险”时,才会决定实施。
麻醉疼痛科与麻醉睡眠门诊介绍
什么是麻醉疼痛科?
麻醉疼痛诊疗是麻醉科重要的亚专科之一,不过,很多人可能对它并不熟悉。麻醉疼痛诊疗是麻醉科医生用“镇痛药物、神经阻滞、微创介入”等技术治疗急慢性疼痛。麻醉疼痛诊疗更擅长精准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如神经阻滞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达到“快速镇痛+减少药物副作用”的目的。
麻醉疼痛科常用治疗方案包括微创介入治疗(如射频技术调整疼痛神经敏感性)、神经调控技术(如经皮电刺激缓解慢性腰痛),神经阻滞(将少量局麻药注射到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周围,暂时阻断疼痛传导),均能够在有效缓解症状的同时,减少口服药依赖,降低肝肾损伤、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
多数急、慢性疼痛都适合到麻醉镇痛门诊寻求帮助,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这是疼痛科治疗的绝对优势领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电样疼痛,比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第二种是顽固性脊柱源性疼痛,比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通过接受神经根阻滞等治疗达到止痛的效果;第三种是关节痛、软组织痛,比如膝骨关节炎疼痛、肩周炎疼痛、网球肘疼痛等;第四种就是癌性疼痛,可以通过自控镇痛泵、神经损毁、鞘内吗啡等方法达到止痛目的。
什么是麻醉睡眠门诊?
麻醉睡眠门诊是由麻醉科医生主导,针对睡眠障碍诊疗的专科门诊。麻醉睡眠门诊不是“用麻醉让患者睡觉”,而是利用麻醉学对“镇静、镇痛、呼吸管理”的专业能力解决普通睡眠门诊难以解决的复杂失眠问题,如慢性疼痛导致的失眠、术后长期睡眠紊乱等。麻醉医生了解药物对睡眠的影响,可对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些患者长期失眠,靠吃安眠药入睡,可以来麻醉睡眠门诊就诊,在这里可以通过逐步调整方案帮助减少依赖。通过非药物干预(如睡眠节律调整、放松训练),加神经阻滞替代部分安眠药,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最终实现“不用药入睡”或“最小剂量维持睡眠”。如果患者是顽固性失眠,麻醉医生可以用较少的麻醉药物进行靶控滴定治疗,偿还睡眠负债,找回自然睡眠。
作者介绍
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医师
刘邵华
专长:老年患者及危重症患者麻醉期间精准监测及围术期器官保护。
麻醉手术中心:主治医师
李佳仪
专长:针对心、胸、血管等高难度手术,精准把控麻醉流程,适配复杂手术需求;在气道管理方面,针对困难气道识别与处理形成成熟的应对方案。
- 标签:
下一篇: 冠心病患者如何平稳入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