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统医药日,药师带你看懂中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健康意识增强,中医食疗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重视,但错误使用也暗藏风险。关于食疗,很多人存在疑问:食疗和保健有什么区别?哪些中药能食疗?秋季食疗怎么吃才对?10 月 22 日是 “世界传统医药日”,值此之际,我们邀请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的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教你 “看懂” 中药、科学食疗。
什么是食疗?

食疗是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预防或辅助改善疾病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饮食均衡、辨证施膳及食材多样化。食疗并非药物的替代,但能通过天然食物调整体质、缓解症状。食疗需长期坚持,同时结合规律作息与运动,这样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什么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作为中医药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淮南子》中的“神农尝百草”的记载。我们古代的医家将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归经理论应用到食物上面,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调理体质,从而达到防病养病的目的。
食疗与普通保健品有什么区别?

食疗原则上属于普通膳食营养食品的范畴;(普通)保健品不属于食品类别,而是属于保健食品类别。食疗与保健品的核心区别在于:
食疗属于普通食品,仅用于补充营养,不可声称功能效果;也可以在家制作(自用)。
保健品需经国家监管部门审批并获得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卫食健字】)取得“蓝帽子”标识,允许宣称特定保健功能。
同时注意:“蓝帽子”标识是正规保健食品的法定标志。部分媒体或商家可能将非食品类"保健品"(如器械、理疗产品等)混称为"保健品",但这类产品不属于食品监管范畴。
秋季常见养生食材及养生配方
秋天天气比较寒冷、气候干燥。特别是上暖气后出现燥热、口鼻干燥等,这就适合多吃一些清肺润燥,生津止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杏仁、桑叶、沙参、蜂蜜、山药、沙棘、石斛、荸荠、莲藕等等。
参加户外活动感受风寒者,则适合食用一些散寒解表的食物,如生姜、大枣、大葱、杏仁、紫苏叶等等,这时候并不适合食用牛羊肉进补。
其实,中医讲究顺应四时而养生,提倡多食用应季的食材。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春季养肝多食绿叶菜,夏季清热祛暑选绿豆,秋季润燥可食梨,冬季温补吃核桃、栗子。
比如北方比较流行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也属于日常食疗养生的经验。萝卜可以助消化,帮助排气,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等;生姜可以开胃止呕,散寒解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个四季养生的食疗方:
1、春季养肝的荠菜豆腐汤(荠菜100克+嫩豆腐1块),可以清肝明目。
2、夏季清热的荷叶冬瓜茶(荷叶10克+冬瓜皮20克煮水),可以防暑热头晕。
3、秋季润燥的五汁饮,梨汁1000g、荸荠汁500g、莲藕汁500g、鲜麦冬汁500g、鲜芦根汁100g),可以生津止渴,清热解烦。
4、冬季温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0克+生姜20克+羊肉去骨切块500克)可以驱寒暖身。
秋季适合家庭常备的中药茶饮有哪些?

中医药预防感冒呢,强调的是“未病先防”,通过扶正固本、增强正气、避开邪气等方法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秋季寒凉干燥,适宜饮用杏仁露、姜枣茶等。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茶饮的制作方法。
杏仁露
杏仁露的核心原料为杏仁,以南杏仁(甜杏仁)为主,可搭配少量北杏仁(苦杏仁)提升香气,但需要注意一点:北杏仁用量需控制在5%以内,以避免成品口味苦涩。
配料表:南杏仁60g、北杏仁20g、黄豆20g、花生20g、水1000ml。
第一步,浸泡去皮:杏仁需冷水浸泡6~8小时(或热水1小时),搓去外皮以减少苦味。
第二步,研磨成浆:杏仁与清水按1:8~10比例用破壁机打成细腻浆液,可添加糯米或大米增加稠度。
第三步,煮制调味:过滤后中小火煮沸,持续搅拌防粘底,加糖或牛奶调味。
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可以调整配料表。加入百合、玉竹同煮,可润肺;加入鲜紫苏叶,可散寒止咳;搭配蛋白液(如鸡蛋白)提升口感与营养;也可以冷藏后加芋圆或汤圆制成甜品(但脾胃寒凉者不建议饮用)。
需要注意两点:
1、苦杏仁需彻底煮沸以分解微量毒素苦杏仁苷(又称苦杏仁甙)。
2、现做现饮口感最佳,冷藏保存不超过3天。
姜枣茶
姜枣茶是一种传统养生饮品,具有温中散寒养胃、补气养血的功效。
配料表:生姜10~15克(建议带皮使用,姜皮可中和热性)、红枣6颗(去核,避免燥热)、清水300~600毫升(根据浓稠度调整)。枸杞、红糖、陈皮、花椒等根据体质添加。
制作方法:生姜拍扁或切片,与红枣冷水下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40分钟至茶汤呈深色即可。
常见中药食疗的适用人群与禁忌

中药食疗主要适用于亚健康人群,这些人往往免疫力偏低,从中医来看,多属于气、血、阴、阳偏虚的体质。
黄芪、党参、西洋参等常用于偏气虚者;
当归、大枣、阿胶、龙眼肉等常用于偏血虚者;
地黄、麦冬、百合、石斛、枸杞等常用于偏阴虚者;
肉桂、干姜等常用于偏阳虚者。
针对不同的体质须采用不同作用的食疗方。常见的食疗方有:
1、黄芪枸杞茶:适用于气虚乏力、易感冒、免疫力低下者,阳盛体质(易上火)或感冒发热初期者慎用。
2、当归生姜羊肉汤:适用于血虚畏寒、手脚冰凉、女性经期不适者。阴虚火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或容易上火者慎用。
3、山药莲子粥(山药、莲子、粳米):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失眠多梦者。无明显禁忌,但莲子稍难消化,不宜过量食用。
4、百合银耳羹(百合、银耳、冰糖):适用于肺燥干咳,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者。外感风寒(受凉感冒)咳嗽初期或脾胃虚寒(易腹泻)者慎用。
5、菊花决明子茶:适用于肝火旺盛、眼睛干涩、头晕目眩者。脾胃虚寒(易腹泻)或长期手脚冰凉者慎用。
其实,食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亚健康人群。有些人体质较差,会出现“虚不受补”(指体质虚弱者无法承受滋补药物或食物,反而出现上火、腹胀、腹泻等症状的现象)的情况,其主要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等有关。
“保温杯里泡枸杞”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枸杞性甘味平和(不寒不热),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属于补益药类中药。感冒患者、体内有炎症者、脾胃虚寒者、易上火人群、糖尿病人群及儿童等特殊体质或情况需要特别谨慎或避免长期饮用。
1、感冒发热者服用易闭门留寇,可能加重病情,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
2、阴虚火旺者过量服用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上火表现,需搭配凉性药材中和或避免食用。
3、炎症及感染患者(如口腔溃疡、消化性溃疡者)服用,可能加速炎症发展。
4、脾胃虚弱者服用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尤其急性胃肠炎发作期禁用。
5、有报道,枸杞可能引起血压波动或血糖升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严格控制用量,必要时监测血压和血糖的变化。
山楂能消食,何时食用效果最好?和健胃消食片有什么区别?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尤其适合饭后食用。饭后食用山楂能有效促进消化,缓解腹胀,特别是对于肉食积滞效果更佳。山楂中的有机酸和酶类成分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强消化酶活性,帮助分解食物。
虽然有观点认为饭前少量食用山楂可开胃,但多数还是建议饭后食用更为安全有效。他们认为,空腹食用山楂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过多,甚至形成胃石。因此,为了避免造成不适,最佳选择还是饭后食用山楂。
山楂和健胃消食片的功效相近但有所不同。简单地说,山楂偏重“消食”,尤其对肉食积滞效果好。而健胃消食片则兼顾“健脾”和“消食”,更适合脾胃功能弱的人群。
“纯天然”是否等同于“绝对安全”?“药不对证,人参也是毒药”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深刻启示呢?”

现在市面上常常听到“纯天然”这样的宣传语。这也导致许多朋友误以为“纯天然”就是“绝对安全”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所谓的“纯天然”仅表明其来源为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但并不代表其无毒副作用或适合所有人使用。许多天然物质本身具有毒性,如附子、砒霜等,若使用不当会直接危及生命。药食同源中药里确实有很多药性平和的药物,但还是有其偏性的,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吃饭吃多了还肚子胀得慌是不是。
“药不对证,人参也是毒药”这句话,源自清代名医郑钦安的名言“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均是毒药。”指的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就是对证下药。如果药物与病情或体质不符,也就是“药不对证”,即使是药食同源的中药,也可能产生不良作用。例如,人参虽然是名贵的滋补中药,但对于实热证或阴虚火旺的患者来说,服用人参反而会加重病情,出现发热、失眠、流鼻血等症状。这种药不对证的情况下,滋补的人参的反而变成了“毒药”。
作者介绍

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谢俊大
专长:中药临床药学,中药合理使用,常见中药鉴别,中药咨询和药物重整。

药剂科:药师
阮佳琦
专长:中药鉴定与临床中药的合理应用及用药安全指导。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