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支持项目 >>人才培养 >>心得分享

支持项目

第十三批--医保外科郑智--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进修学习心得分享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首先,非常感谢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医院及科室领导提供给我这次难得学习交流机会,通过为期3个月的访学之旅,让我对于科研及临床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将对于访学进行简要的总结。

  1、 基本情况:

  本人于2018年10月1日到2018年12月24日作为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第13批资助出国学习人员,前往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进修学习交流,为期3个月。

  2、 情况介绍:

  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是美国一所公立大学,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地区,始建于1969年,是阿拉巴马州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阿拉巴马州教育系统内的三个自治教育机构之一。作为研究型大学,其在肿瘤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生物医药研究、生化研究等领域在美国享有盛名,产生了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年均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近亿美元科研经费支持。

  3、 成果汇报及个人体会:

  3.1科研方面:在去美国之前,由于短暂接触过关于肿瘤免疫机制研究方面的相关课题,并对其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导师张军教授的推荐下,有幸结识并最终在华人教授沙炳东博士的实验室中进行关于“内质网应激感受器PERK和IRE1对于基因突变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考虑到此次访学仅有短短3个月的时间,为了让自己能够尽快融入到沙教授实验室的课题工作中,因而前期和美国导师进行沟通,同时查阅并了解关于内质网应激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对导师的学术观点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程度认识;同时为了能够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我专门去医院的科研中心进行学习生物实验技术,使得我在到达美国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基础研究的工作当中,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效率,最终在沙炳东教授及张军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ER Stress Signaling Pathways, Activation and Diseases”综述类文章,影响因子3.687。同时也系统学习了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RT-PCR、细胞传代和培养等多项技术,依据前期相关的预实验研究结果撰写标书并预计申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同时,将国内现有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并撰写在投了中、英文论文共计3篇,目前仍在审稿中。

  3.2临床教学方面:由于此次访学时间短,因而仅仅只是简单的对阿拉巴马大学附属医院的诊疗流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参观和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感受到美国严谨、务实的教育理念;每周一到周五,学校或者附属医院都会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科研人员举办各类主题及各种类型seminar,定期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大牛进行面对面讲授,期间我一共参加了大大小小近30场研讨会,美国人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令我印象深刻。当然美国的医生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每天悠然自得,他们具有鲜明的等级划分,从住院医师、主治医生到主任医师,每一级医生都有各自的临床和科研任务,互相默契配合,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其多学科诊疗的理念在门诊及住院病人的治疗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得到救治。

  3.3英语学习:初到美国,其实自己内心是忐忑的,毕竟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虽然在出国前进行了大半年的语言和听力的强化,但是这两方面仍是我一直最担心的,好在入职前学校有一个orientation,并且英语培训也是一大优势,工作之外细致认真的英语培训和口语交流,另我们这些非英语国家的学者感到莫名的亲切,以便我们更好的适应这里的日常和科研生活,当然华人兄弟姐妹的帮助为后来顺利的适应美国生活也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4、 对工作的启发与建议:

  就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系统学习并掌握了多项生物实验技术,通过实验研究及在同导师进行沟通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让我对科研和临床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我们不能够单打独斗,这样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也拉低了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发挥开放包容的态度,科室间进行多学科协作,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不断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套用阿拉巴马大学的校训同大家共勉“Knowledge that will change your world”。

  5、 文档添加相关照片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