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支持项目 >>“大爱初心”征文

支持项目

大爱初心在医学教育中
第12批--口腔科--李菁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的医护人员从除夕夜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壮烈情怀参加到了新冠肺炎的抗疫行动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医护人员在“一省包一市”的有序组织下迅速投入到战斗中,各省选派专业对口的医护精兵强将组成医疗队进驻湖北,与病毒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无数次被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模糊了双眼,即使未置身前线,依然能感受到前线同事们、同行们的一切心理感受:其中有对未知病毒的恐惧;有对不能和亲人言明的体力透支和精神压力;有不胜不归的决心;有对党和人民不负众望的使命担当。那一刻,我为中国医护人员骄傲!

  两个月之后,当美国的疫情大规模袭来的时候,重灾区纽约市和纽约州的医护人员出现了大量缺口,武汉和湖北的历史再次上演。而美国的医护人员,没有“一省包一市”的有序组织,却能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投入到纽约市和纽约州的抗疫战斗中,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退休医护人员,也有尚未毕业的医学院在校学生。这样召之即来的医护后备军,某种程度上为悲壮更添了一份加持。此时,我也为国外的同行感到骄傲!

  思绪就一下子拉回到我在加拿大进修学习的日子。2017年,我受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作为临床教学人员在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学习。正是因为这段日子的经历,让我能深刻理解美国医护人员此时的选择,对他们的自觉抗疫行动心生敬佩。

  我们此行在加拿大是以学习北美先进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简称住培)为主要目的的。美国和加拿大是完全相同的医学教育体系,两国之间的医学教育互认,所以通常我们将二者称为北美医学教育。至今北美住培教育已经走过了几十年,而我们国家的住培才仅仅经历了十余年。因此,一直以来,北美的住培教育模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样板。

  说起医学教育,要从医学院招生开始。北美的医学院招生完全是优中选优的原则,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以加拿大为例,每年全国医学院校招生约2500人左右。考生的起点是已经完成大学4年的本科教育,要求大学所学专业与医学相关,并且成绩优异,这个成绩指的是GPA,即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平均成绩反映了学生一直以来的稳定水平。另一方面,在招生简章中还规定考生应当没有不良行为记录,比如不到年龄喝酒、交通违章等;此外考生最好有与医学相关志愿者的经历。招生时会有面试环节,“你为什么学医?”是考官必问的问题。这些内容的考核从基本素质方面保证了医学院校能尽可能录取到为人善良、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思想成熟的学生,这些都是成为好医生所需要的优秀素质。

  反观我们国家的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是在高考过程中择优录取。高考成绩是学生一次临场发挥的成绩,而不是多年来的平均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随着医学院校越来越多,一本、二本、三本的院校都进行招生,学生的智力水平势必参差不齐。此外,我们医学院校的录取环节也没有心理方面的测试或者面试,无法挑选到心智成熟更接近医生要求的学生。与北美医学生“精英”的起点相比,我们的医学生需要补课的内容太多了,我们临床教师的担子也更重些。但即使是这样规模的招生,仍然不能满足我们国家民众对于医生数量的需求。因此作为临床教师,我们更应珍惜每一个学生,积极用正能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学生毕业后放弃从医,减少行业人才流失。

  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我们有幸参观了他们的住培“教育处”,并对“教育处”的院长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访问。北美的住培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系统,每一项工作都有了详细周密的教学指南。北美住培教育的核心是对于住院医师七项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努力成为医学专家。在“教育处”的领导下,每一个专业的住培教师都按照这七项核心能力编辑了本专业的教案,是专门指导住培教学使用的。教学人员只需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完成教学,即可保证学员的教学质量。例如:当一个急诊电话打来,接诊的一年级住院医师应该做什么检查和准备,自己处理到什么程度可以叫二年级住院医来指导;二年级住院医在接到呼叫后应该做哪些指示,哪些临床处置,等等,事无巨细,都在教案中有阐述。可以说,住培教育已经成为完整的教学流水线,全科住院医师在这个体系下完成培训后基本可以胜任家庭医生的工作。相比之下,我们的住培管理和教学过程还有许多要完善的细节内容。

  当我们走近临床教学,我们选择了观摩内分泌专业教学主任Robert Silver教授的教学工作。他是一位资深且优秀的临床教师,医院走廊里悬挂着自1987年以来各个专业每年的教学荣誉奖牌,其中有他名字的奖牌占到一半以上,是分别来自在校医学生、住院医师和医技、药师等不同身份学生的评价。他说,他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了七项核心能力的理念,每天都在“follow”,并且已经将其融化在血液中。他每周五下午会和三五个学生进行一次小讲课,题为:“Coffee,Crupets and Questions”,他为每个学生买杯饮料或者小甜点,然后围在桌前进行小讲课。当我看到他泛黄的教学手稿,几十年辛苦留下的文字资料和幻灯片,我被感动了!做好教学资料的传承,是我们对前辈医学家临床实践的尊重,是留给后辈医生的宝贵财富,是临床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热爱。可惜投影式的幻灯片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将要绝迹了。。。。。。突然之间,我有了把我们自己的教学素材录制成影音资料的想法,然后,微课录制的教学课题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型。

图片5.jpg

  Silver教授还有一个教学秘诀,他每周末都会给每个学生打电话,聊聊学生的学习想法,尽量按学生的特点安排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比如想做PPT汇报的学生,他就安排学生讲课;想多参与临床的学生他就安排多进诊室跟专家进行临床学习;等等。尽管每个住院医在内分泌科的学习总共就两个月的时间,但他每次周末和每个学生电话交流的时间都会持续大约四十分钟左右,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对一教学,实在令人佩服,他把因人施教做到了极致。

  当我们近距离观察心内科的教学时,教授们在教学反馈环节中的做法让我感触颇深。教学反馈是每月末一次,一对一进行,只有带教老师和住院医师两人,并没有其他人参加,带教老师会帮助住院医师对本月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下一步学习应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进。这与我以往的做法不太相同,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考虑,我会把一个学生在诊疗过程中的问题放到微信群里进行反馈,为的是让其他住院医师也能学习到,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对比两种做法,虽各有千秋,但前者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被尊重,回国后我尝试改进反馈方式后,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于私下一对一的反馈接受起来更积极。但同时我们的教学反馈提出了更及时和更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学反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老师加入并投入精力,科室的教学氛围较之前也有了更积极的变化。

  在关注学生方面,加拿大的带教老师会在教学反馈环节就住院医师在医患沟通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沟通过程中涉及患者心理问题的交流内容是包含在教学反馈之内的,但带教老师和学生不会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因为医学院有专业的心理健康部门和老师,专门负责解决住院医师的心理问题。当住院医师觉得自己心理压力过大不能承受时,可以向这个部门寻求帮助,相关的老师就会对住院医师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而在我国,目前没有相关的部门解决住院医的心理问题,这个环节还只是靠我们带教老师的觉悟。两种体系,孰优孰劣,暂不能评判,但目的都是一样——为医学的后继人才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这也就对我们的带教老师提出了要求:要有心理学的背景知识,更要有关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观察蛛丝马迹的敏锐神经,随时成为住院医师的贴身心理护航师。我们不仅自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也要培养年轻的带教老师具备这样的素质。

图片6.jpg

  每日通勤在加拿大的地铁上,总会见到这样两则住院医师的招生广告,起初我并没有在意,直到我们采访了一位二年级外科住院医师,才发现这广告里说的事正在真实发生着。虽然不是所有的住院医师都有机会去其他大洲或其他国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但住院医师如果有意愿,就可以申请到这样的机会,比如去南非的创伤外科工作一个月,或者去冰岛的急诊科工作一个月。这既是住院医师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实现小规模“医学援助自由”的过程。医学在这里实现了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贫穷与富有,回归了它大爱的初衷。类似的国际视角,我们从多伦多牙学院的招生网站上也可窥一斑。相信有了如此阅历和教育背景的住院医,未来也一定会扛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担当。

图片8.jpg

  三个月短暂的加拿大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回国后却一直怀念,严谨的教学氛围,认真的教学专家,完善的教学体系,时时激励着我,要赶上他们,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住院医,也要传帮带一批优秀的带教老师,让我们的医学教育蒸蒸日上,让医学大爱和教育大爱融合,薪火相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