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谈湿——“湿”从哪里来,又从哪里祛?
目前中医养生节目铺天盖地,对“湿气”的探讨不绝于耳,大家对湿邪致病可谓深恶痛绝。在中医科门诊,常会有许多患者来询问关于湿气的事:
“大夫您看看我可以不可以喝点儿祛湿茶?”
“大夫您帮我祛祛湿气?”
“大夫您可以在方子里给我加点儿生薏米吗?”
……
到底什么是湿?湿气如何产生的?中医如何祛湿? 夏季临近暑湿之气将至,今天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刘宝山就来与我们聊聊“湿气”。
什么是湿气?
在探讨什么是湿气之前,咱们先来说说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71%的表面积覆盖水。同样,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含水量占身体总重量的60%以上。儿童体内的含水量更高,约占80%。这些水分在人体内的分布并不相同,肌肉中水分占75%,血液、泪水、汗中水含量达90%,骨骼内的含水量也不少,约占22%。《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液在人体中正常代谢过程中脾胃、肺,肾、膀胱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不可缺亦不可泛滥,简而言之体内泛滥滞水就可称之“湿气”、 “湿邪”。正如《景岳全书·泄泻》 云: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水液代谢失常后产生的病理性产物称之为“湿气”或“湿邪”。同时“湿气”或“湿邪”也是人体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病篇,分别论述了湿、饮、水肿证治。痰、湿、水(水饮),异名同类总称为“湿气”、“湿邪”。湿为水(水饮)之渐,水(水饮)为湿之积。
体内湿气有“湿热证”和“寒湿证”
体内湿气常常根据人的寒、热体质不同而表现为湿热证和寒湿证。
这如何理解呢?我常常这样比喻:在夏季阴暗、潮湿、密闭的房间湿与热并存就如同是中医的湿热证。藿香正气散、三仁汤、六一散、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祛湿方剂适用于人体湿热证。
同样道理,冬季阴暗、湿冷、密闭的房间湿气与寒气并存而产生寒湿证。针对寒湿证这一病理状态的方剂有小青龙汤、肾着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等。
“内湿”与“外湿”
在中医看来湿气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特别是与脾胃功能可谓息息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有句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大致的意思是说体内的湿气以及水肿胀满等症状,都跟脾有关系。如果脾胃亏虚,脾阳亏虚,土气不足,水谷精气不能依靠脾气的运化输布,便会导致体内的水湿停滞,继而发生肢体浮肿、胃肠胀满等现象。
以上所谈湿气是存于人体内部统称为“内湿”,也就是人体脏腑失常水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与“内湿”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存在的湿气称之为“外湿”。外湿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夏秋之交。每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湿气从外袭所致,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之一。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夏天高温多雨,湿气易伤人体,表现为:身热,汗多,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口粘泛恶,胸闷脘痞,腹胀,大便溏,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另一方面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状况,此时如果因防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伤及体内阳气,脾胃阳气虚衰进一步引起水液代谢失调产生“内湿”加重病情。这也是与“湿气”有关的疾病(如皮肤病、脾胃疾病、腹泻等)在夏季高发的原因之一。
左图为顽固性湿疹患者治疗前状态,右图为患者治疗后效果
辨证论治祛湿气
大禹治水贵在因势利导,针对“湿气”更要查病因、明其性而辨证施治。湿(气)邪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很大作用,如何祛湿,中医相当讲究。
从疾病寒热属性上讲当辨清是湿热证还是寒湿证,寒、热、湿比例不同,用药的寒热配比不同。从中药功效上讲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祛风胜湿等功效的不同。从调治脏腑功能上讲也是因人而异:宣肺化饮、健脾利湿、温肾化湿、畅达三焦通条水道等等。
因此祛除体内湿气不是简单吃赤小豆、生薏米就可以解决的,希望大家不要受养生验方所迷惑,其中很多都是打着中医理论的幌子搞商业行为。不明白其中道理的患者误入歧途服用后不仅湿气祛除不掉反而会伤害了身体。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特设脾胃专病门诊,从根本上解除湿邪为患的疾病,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夏季来临,祝大家远离“湿气”,度过一个祥和、惬意、平安的夏季。
作者介绍
中医科:主任医师
刘宝山
出诊地点:通州院区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专长:脾胃病、急慢性咳喘病、过敏性鼻炎、风湿免疫病、皮肤病、妇科病、亚健康调理。
- 标签:
上一篇: 世界无烟日|远离烟草 保护肺部健康
下一篇: 药物使用讲究多 用药咨询不可少